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综合新闻

搬迁上楼“村改居” 绘就幸福新图景

发布日期:2025-10-22 来源: 浏览次数:

“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!”10月21日,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应滨街道东滍安置小区,80岁的何国性高兴地说,“以前村里道路坑洼不平,下雨天到处是积水。现在看看这新小区,绿化好、楼层高,还有电梯,我们老人上下楼也很方便。”

去年以来,东滍安置小区内770套房屋完成摇号,1646名居民即将迎来崭新的城市生活,实现“新居梦”。

这场从“农村”到“城市”的生活转变,不仅是居民居住环境的升级,更是示范区以“村改居”为契机,以民生为核心,推动城市空间焕新、治理能力提升的生动实践。在农田与高楼的交替间,示范区绘就了一幅兼具发展质感与民生温度的幸福图景。

城市空间实现品质焕新

过去的东滍村房屋布局零散,道路为土路或简易水泥路,雨天积水、晴天扬尘,水电管网老化、公共设施缺乏,生活多有不便。

如今,走进东滍安置小区,7栋30层住宅楼整齐排列,与周边城市建筑融为一体。在18.22万平方米的空间里,绿植错落有致,路面干净整洁,水电气供应稳定,雨污管网、电梯监控等配套一应俱全。

居民郭朝阳家分得两套房,去年10月拿到钥匙后就开始装修。“今年初,我们一家人住上了新房,小区环境好,生活质量更好。”郭朝阳说。

曾经的“田园村落”,蝶变为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社区;曾经的“城郊边缘”,逐渐成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新板块,为城镇化发展注入新的空间活力。

基层治理迈向效能焕新

农村地区多以“村民自治”为主,依靠村规民约和村“两委”干部的经验管理事务,虽然灵活,但是缺乏标准化、规范化,难以适应人口密集、需求多元的小区生活。

为避免安置小区沦为“高楼上的城中村”,东滍村党支部提前谋划,搭建了“党组织引领+制度规范+专业服务”的治理框架,推动治理模式从“粗放”向“精细”转变。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国保对此深有感触:“治理转型不仅是方式的变化,更是理念的升级。我们必须把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落到实处,用制度明确规范,真正实现更有水平的服务、更有效能的治理。”

结合村民生活习惯与城市管理规范,该村制定了《东滍村安置房业主手册》《居民公约》等管理细则,将回迁后的日常行为、装修规范、公共设施使用与维护等要求清晰明确地传达到每家每户;同时,引入第三方专业物业公司,对小区实施统一管理、标准化服务,构建起涵盖环卫保洁、绿化养护、维修抢险和便民服务等一体化物业管理新体系。

从“村里事大家商量着办”到“按制度办、靠专业管”,治理模式的焕新,不仅让小区管理更有序,更帮助村民快速适应,融入城市生活节奏。

民生服务实现持续升温

“村改居”的核心是“以人为本”,不仅要让村民“住得好”,更要让村民“过得好”。

示范区始终坚持将“服务焕新”与“空间焕新”同步推进,通过整合资源、搭建载体,把民生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,让城市焕新的每一步都带着烟火气和人情味。应滨街道党工委书记郝伟对这一理念深有感触:“‘村改居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,更是生活方式的升级。要让每一位回迁村民都能在现代化社区中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。”

示范区高标准打造东滍安置小区综合楼,整合建设了党群服务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、文体活动中心、志愿服务中心等多功能服务载体,持续为回迁安置群众的幸福生活注入新动能。

宽敞明亮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可实现养老认证、社保收缴等便民业务“就近办、马上办”;日间照料中心定期开展义诊志愿服务,守护老年人身心健康,让子女更安心;文体活动中心内总是欢声笑语不断,“暑期心理健康教育班”等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,成为小区最具人气的聚集地。

除了固定的服务载体,“流动服务”也让民生温度持续升温。义剪活动、消防宣讲、红色观影等常态化开展,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也让“守望相助”的邻里情在新社区延续,让城市焕新始终带着民生温度。

如今的东滍村,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。从一纸规划到万家灯火,示范区以搬迁上楼为抓手,不仅让村民的“安居梦”照进现实,更以空间、治理、服务的全方位焕新,勾勒出城镇化进程中幸福家园的新图景。未来,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,还将继续书写城市发展与民生幸福同频共振的新故事。

■记者手记


焕新有温度


从昔日的坑洼村落到如今的现代化社区,东滍安置小区的蝶变,不仅仅是一栋栋高楼的崛起,更是示范区城市焕新的微观缩影。

在选房现场,村民紧握号码牌的期待,藏着对新生活的向往。东滍安置小区内,水电气、绿化、监控等配套一应俱全,让村民实现从“住有所居”到“住有宜居”的跨越。

城市焕新,更需“软服务”跟进。示范区从村民需求出发,牵头制定管理细则,引入专业物业,避免“高楼上的城中村”。综合服务楼里,社保办理“就近办”、日间照料护安康、文体活动聚人气;广场上的义剪、文明实践活动,让邻里温情在新社区延续。

从田园到社区,从村民到居民,示范区的“村改居”实践证明:城市焕新从来不是空间的简单迭代,而是以民生为尺,让每一步发展都藏着温度,让更多人在城镇化进程中找到归属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