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顶山市示范区: “小食堂” 托起老人晚年 “大幸福”
“来份老醋熬鱼,再配两份大米饭,这个套餐我老伴儿最喜欢。”10月22日中午,笔者走进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吾谷周(翠湖路)老年食堂,70多岁的王宪国正和老伴儿坐在“老年人就餐专座”上点餐。
王宪国的儿女不经常在身边,两人中午有时不想做饭,就出来吃一顿。“家门口有了这个老年食堂正好方便了我们两口子,老年助餐套餐里的饭菜实惠又可口。”
“早上来吃饭的老年人特别多,我们的胡辣汤小油条、包子南瓜粥老年套餐非常受欢迎。”吾谷周工作人员赵思雨说。
不仅是王宪国夫妻俩,老年食堂里热气腾腾,老人们的笑声不时传来。这温馨的一幕,正是示范区推进老年助餐服务、用“小食堂”托起“大幸福”的生动缩影。
2024年以来,示范区直面人口老龄化挑战,将老年助餐服务列为重点民生实事,以“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、市场运作、公益属性”为原则,全力构建覆盖广泛、服务贴心的老年助餐体系。如今,16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遍布城乡,100%覆盖城市社区的“15分钟助餐服务圈”已然成型,越来越多老年人告别了“做饭难、吃饭愁”,吃出了幸福感与安全感。
创新运营模式,让服务既有“广度”也有“温度”
示范区跳出“单一运营”思维,探索出“餐饮企业+”与“公益组织+”双轨并行的服务模式,既扩面又兜底。在城市社区,8家资质过硬的品牌餐饮企业签约入驻,打造标准化老年食堂。企业专门研发出“长者套餐”,菜品软烂适口、少盐少糖,还有专属折扣,7至9折的优惠让老人吃得实惠。目前,这些食堂日均服务200人次,湖光、龙翔等多个社区的老人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。
而针对低保、特困、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,示范区则联动公益力量织密“兜底网”。德馨苑社区老年食堂联合平顶山市志愿者协会、有家社工组织,为特殊老人送上“爱心免费餐”;闫口村幸福院依托村集体经济,为全村80岁及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。“不用自己开火,每天都能吃到热饭,心里暖得很!”闫口村86岁的李奶奶说,这份关怀让她晚年生活更有底气。
拓宽资金渠道,为食堂“续航”注入动能
老年食堂要持续运营,资金是关键。示范区探索出“企业让一点、政府补一点、慈善捐一点、个人掏一点”的“四个一点”筹资机制,破解运营难题。2024年,示范区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35万元,重点补贴运营规范、群众满意的老年食堂,同时支持设备维护;本地慈善总会、爱心企业也纷纷伸出援手,通过捐赠食材、赞助设备等方式助力;有能力的老年人则合理承担部分费用。多元资金“活水”的注入,让老年食堂不仅“开得起来”,更能“走得长远”。
织密服务网络,让幸福触手可及
2024年以来,从城市到农村,示范区的老年助餐服务正逐步延伸。截至目前,全区已建成运营城市老年食堂、老年餐桌12个,农村老年食堂1个,农村老年助餐点3个,覆盖4个行政村。一张以城市为重点、向农村辐射的助餐服务网,正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“家门口的便利”。
如今,在示范区,老年食堂早已不只是“吃饭的地方”,更成了老人们交流互动的“幸福驿站”。下一步,示范区将继续优化服务细节、完善服务网络,让老年助餐服务更贴心、更暖心,用小小的食堂,持续刻画老年群体的幸福新图景。
    
豫公网安备 41040202000156号 
